四問聯邦快遞
6月1日,我國有關部門宣布,由于美國聯邦快遞在中國發生未按名址投遞快件行為,嚴重損害用戶合法權益,違反中國快遞業有關法規,決定對此立案調查。
這一消息的發布,在情理之中,也是符合公眾所期待的。新聞聯播國際銳評指出,作為一家在中國運營數十年的快遞公司,聯邦快遞有義務配合中國有關部門的調查,中國有關部門有權利依據調查結果對其做出相應的處罰。中國所有企業和人員快遞服務的合法權益,都應依法得到保護。
其實,這一消息在前一天的5月31日就已經有跡可循的。中國商務部5月31日宣布,根據相關法律法規,中國將建立“不可靠實體清單”制度。據了解,對不遵守市場規則、背離契約精神、出于非商業目的對中國企業實施封鎖或斷供,嚴重損害中國企業正當權益的外國企業、組織或個人,將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這一決定是為維護國際經貿規則和多邊貿易體制,反對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維護中國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利益和企業合法權益。中國商務部發言人高峰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說,對于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的外國法人、其他組織或個人,將采取必要的措施。
顯然,聯邦快遞此次被立案調查已經彰顯了中國對不遵守市場規則、背離契約精神,嚴重損害中國企業正當權益的外國企業、組織或個人的一個明確態度,也對其他不尊重中國市場的外國企業、組織、個人發出一個嚴重的警告。
先來說下事件的經過:
據路透社報道,聯邦快遞(FedEx)近期將從日本寄往中國華為的兩件包裹寄到了美國,并試圖將另外兩件從越南寄往華為亞洲其他地區辦事處的包裹也轉運到美國,這些行為都是未經授權的。
根據快遞跟蹤記錄顯示,5月19日和5月20日從東京寄給華為的兩個包裹,原定于5月23日送達華為卻被送往了美國田納西州的孟菲斯。5月17日從越南河內發出的另外兩件包裹,原計劃運往華為香港和新加坡的辦公室,但在5月21日抵達香港和新加坡當地的聯邦快遞(FedEx)站后被攔截,原因是“投遞異常”。根據聯邦快遞的網站,狀態“異常”意味著意外事件阻礙了包裹的遞送,例如海關延誤、假日或無人接受遞送。
隨后聯邦快遞在微信公眾號上發布聲明,對轉運一事進行了否認。
對于公眾而言,這一否認是蒼白無力的,新一輪猜疑向聯邦快遞“狠狠砸去”。在幾天后的5月28日,聯邦快遞在官方微博上發布聲明稱,對于少量華為貨件被失誤轉運表示抱歉,否認外部授意轉運貨件。但依然未說明快件被轉運的原因,引發新一輪猜疑。
隨后,華為向中國國家郵政局提出申訴??梢?,聯邦快遞也未能向華為方面做出合理解釋,雙方基本上已經撕破臉,這就意味著聯邦快遞可能要流失一個大客戶。就“聯邦快遞攔截華為包裹并寄往美國”一事,《物流時代周刊》已于5月29日致函聯邦快遞相關負責人,希望聯邦快遞就這一事件的相關問題做出正面回應,但截至發稿時未得到回應。
當前,我們要問聯邦快遞以下4個問題:
一問:華為的包裹出現“失誤”,而且接連發生4起,作何解釋?是巧合還是蓄意而為?
眾所周知,5月中旬美國已經宣布將華為公司及其70家子公司納入出口管制“實體名單”,這意味著華為在美國的進口與出口都將受到極大阻礙,在進口美國零部件、購買技術之前,都必須先取得美國工業和安全局(簡稱:BIS)的批準。
而聯邦快遞作為華為的合作伙伴,在這一敏感時期,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所謂“包裹誤運事件”,而且對于事件發生的具體原因并未透露。只是在事件剛發生不久,聯邦快遞發言人多納休(Maury Donahue)對路透社表示,這些包裹是“錯誤發送”的,聯邦快遞沒有接到任何其他方面的要求,并強調這是一個孤立的問題,僅限于極少數包裹。
但曾曝光美國監控全球的“棱鏡”項目的報料人斯諾登就曾表示,美國政府確實擁有“物流攔截”的能力。因此,聯邦快遞這一事件的發生,就難免讓人“想入非非”。所謂的“誤運”究竟是業務層面的疏漏,還是有意配合美國政府的“長臂管轄”,聯邦快遞必須要向客戶和公眾解釋清楚。
正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在5月29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所言:“我也不知道,把貨物轉運錯地方這樣的事情,對聯邦快遞公司來說是不是經常發生。如果是經常發生,對聯邦快遞這樣的大公司確實不應該;如果不是經常發生,就更需要聯邦快遞解釋清楚為何最近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在華為身上了。”
二問:致力于為客戶提供高質量運輸服務,卻“攔截華為包裹并寄往美國”,聯邦快遞的愿景與實際行動為何如此矛盾?還值得客戶信任嗎?
大到國家,小到企業與個人,誠信都是立足之本??爝f業是一個聚集億萬消費者真實信息的行業,良好的信用何其重要。作為全球快遞物流企業當中的佼佼者,聯邦快遞更應起到示范效應,以商業信用為立業根基。但事與愿違,在運輸華為包裹的過程中接連發生事故,還牽強地給出令人難以信服的所謂“誤運”的解釋,這不僅低估大眾的智商,還讓聯邦快遞的企業信譽大打折扣。因為快遞企業能否堅守信用履約,保障客戶信息安全,是其在市場存在的基礎。
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副教授沈逸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就表示,聯邦快遞的這種舉動令人不得不懷疑是不是接到了美國情報機構的指令,因為這種“劫持”物流的舉動已經完全超過了正常的界限和規范。他還認為目前來看聯邦快遞已經“不安全”了,其在中國的相關業務也應該接受調查,而在明確其安全之前,則應該對其予以業務暫停。
所以,聯邦快遞經此一事,相信客戶在合作時都會問,是安全的嗎?還值得信任嗎?
三問:事件發生至今,聯邦快遞沒有充分舉證,也沒有合理解釋,對于中國相關部門的調查,態度傲慢。聯邦快遞在打什么算盤?是不是該擺正態度?
作為一家在中國運營30多年的快遞公司,聯邦快遞不斷地鞏固在中國的市場。中國市場無疑是聯邦快遞最重要的市場之一。當然中國市場也十分歡迎遵守中國的法律法規,遵守市場規則和契約精神的企業。
但事件發生至今已經近半個月,聯邦快遞除了兩次發聲外,沒有任何關于事件發生的系統說明。中國是一個講究公平公正的國家,中國消費者是一個遇事理智、頭腦清晰的群體,中國媒體是一個講事實、講真相的開放平臺。諸多媒體發函、致電表達擬了解事件真相的媒體大把存在,采訪需求卻得不到回應。
而且,國內外已經有諸多專家學者為其支招,也始終得不到回應。如今,中國相關部門已經立案調查。聯邦快遞傲慢地回應:“聯邦快遞高度重視我們在中國的業務。我們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以及所有中國客戶的關系,對我們十分重要。聯邦快遞要求自己為客戶提供高標準的服務。我們將全力配合任何對聯邦快遞如何服務客戶進行的監管調查。”據長安街知事透露,在這份翻譯成中文后不到100字的回應中,聯邦快遞竟用一半篇幅為自身辯解,這與其在華為包裹“誤寄”事件發生后的詭辯態度如出一轍,誠意十分堪憂。
致力于為客戶提供高質量運輸服務的聯邦快遞是想采取“鴕鳥策略”,讓事件隨著時間延續而平息,以此蒙混過關嗎?不管目的是什么,聯邦快遞若想重拾市場信心,必須就相關問題進行清楚解釋。拖延不是一個好辦法,也解決不了問題,只會讓猜測持續發酵,事件的負面持續擴大。
四問:對于這次事件,聯邦快遞難辭其咎。需要付出什么代價,又準備如何承擔?
事件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只有聯邦快遞知道。就目前的公開資料而言,各方都很難得出結論。但無論是何原因導致的,有無幕后操盤者,聯邦快遞都難辭其咎,必須負擔一定的法律責任。盡管在聲明中,聯邦快遞強調沒有任何外部方面要求聯邦快遞轉運這些貨件。但聯邦快遞有義務配合中國有關部門的調查,中國有關部門有權利依據調查結果對其做出相應的處罰。
北京市律師協會信息網絡電信郵政法律事務專業委員會委員武雪梅在接受央視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郵政法也是有相關規定的,首先有一些基本原則,要保障寄件人的通信自由。對于受托人,也就是快遞公司,不能隱匿快遞包裹,也不能私拆,也不可以超范圍轉給他人。如果確實是“誤投”,它應該承擔違約責任,因為聯邦快遞與華為公司之間存在合同關系,除道歉外,還應該承擔包括違約損害賠償等相關的違約責任。
“如果最后的調查結果表明,聯邦快遞在未經華為許可的情況下,故意將這些包裹運送到了美國,不僅違反了中國的國內法,也違反了相關國際條約。在郵政快遞領域有一個萬國郵政聯盟,包括中國、美國都是其締約國。盡管美國去年十月揚言要退出萬國郵政聯盟,但到這個事件爆發的節點,它仍然沒有退出。所以,萬國郵聯之間的相關的國際協定和國際郵政包裹間的相關準則,我想對于中美兩國仍然都具有約束力。”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教授霍政欣如是說。
毋庸置疑,來自中國法律和國際條約的處罰,聯邦快遞必須接受。且這事件背后的連鎖效應,聯邦快遞該如何承擔,又是否承擔得起?如市場信心的失去、品牌形象的大受影響、中國市場的變動、網絡布局的不確定性……聯邦快遞或將失去的不僅僅是業務量。
國際物流是大國崛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無論是中國快遞企業“走出去”,還是外國企業“走進來”,只有遵守當地國家的法律法規以及市場規則,才能走得長遠。
海納百川的中國市場巨大,利潤豐厚。外資企業前來投資發展的前提是必須遵守中國的法律法規,遵守市場規則和契約精神,不能出于非商業目的對中國企業實施封鎖或斷供,不能損害中國消費者的正當權益。只有這樣,外資企業才會在中國迎來廣闊的發展機遇。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6月2日發表《關于中美經貿磋商的中方立場》白皮書,擲地有聲地表明了中國立場。
該怎么做,聯邦快遞應該看明白了吧!